校友:徐老师说的对,那我就开门见山了。我记得我们当时的情况是,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高、校风好、学风正。我自己当年分数,按照本科提档线时可以走师范的,但出于对金融事业的那份执念,我抵住了来自于父亲的压力,自己硬生生的报了银行学校。回味人生,真的是选择更重要。事实和实践足以证明,我的选择时正确的。可以这么说,“我在20岁时最正确的选择——就是上银行学校!”。我对咱们银行学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是有历史渊源的,我母亲是83年干部班的,我姐姐是88届的——应该这么说,我对银行学校不陌生,反而特别熟悉——就是因为很熟悉,更容易心生向往。其实,说来惭愧,我在学校的时候,属于比较贪玩的那波人,上课的老师,可能不认识,比较年轻好玩的老师我应该全认识。自己确实是那时候比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,经常给班里、给同学办些实实在在的事。老师、同学们也领情。我们那时候包分配,我被分到中行,十年里,轮岗轮了所有岗位, 35岁的时候,跳槽到浦发银行,在忻州支行待了8年,两年前被派到朔州至今。
校友:今天,徐老师一行带来了母校的关怀,很受感动,感觉很温暖。其实我们等了你们好久,毕业不散场么,我们很重感情的。我们作为校友,如何组织、动员、宣传好当地校友工作,我们再逐步探索、摸索,争取形成规模,产生效能。毕竟母校是根本,是一生的回忆,一生的价值。凡是银行学校的毕业生,都是联络点的联系人。要有影响力的号召人召集联络,希望校友会不只是牵头,而是要多干事,为校友谋实事,多沟通、多走动、多联系。单向的需求是不可持续的。既要组织,也要沟通,更要协作共赢。团队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和文化、制度建设一样重要。正如徐老师说的,后勤工作尤其是食堂工作,要尽量争取学生的理解,进而完善自身工作。我们不做高大上,我们只做小精美。
校友:徐老师,现在的金融业,受技术迭代和思想变化而日新月异,基本上是“监管落后于发展”,鉴于此,学校可否定期、分批的有针对性的增设该方面的培训,为校友提供切实的帮助。
采访人:你说的这个我们也有专门关注,回去后我们再研究磋商。谢谢你的娓娓道来,到底是自己学生,心疼老师,都不用我怎么引入话题,自己说得溜溜的,真好。